作者: 陳淑婭;武霈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5-08-02 08:55
當夜幕垂落,城市燈火次第亮起,屬于菏澤年輕人的另一種生活才剛剛開始。
連日來,魯西新區一間飄著樂聲的教室里,10余位年輕人圍坐在一起,指尖撫過古琴絲弦,悠揚的笛聲與古樸的琴音相融,打破了夜的沉寂。這并非專業排練場,而是“青年夜校”里的尋常風景。
如今,“白天上班、晚上學藝”成了不少年輕人過夜生活的選擇。從舞蹈聲樂到書法繪畫,再到非遺手作,有共同愛好的年輕人閑暇時聚在一起學習“充電”。青年夜校正成為菏澤年輕人打開夜生活的新方式。
重塑青年夜生活
“我學過古琴,心里一直惦記著。夜校一開班,我就報了名。”魯西新區青年夜校學員桑虹婷的話道出許多同齡人的心聲。
在她眼中,這所夜校像成人版“少年宮”、青春版“老年大學”,為年輕人提供了走出“宅”生活、走進更廣闊社交與文化空間的機會。她坦言,工作之余培養愛好、學習技能,讓生活有了全新的意義。
古琴課堂上,教師吳冰的講解不止于技法:“古琴之學,不止于弦上功夫,更在于弦外心境。”從歷史淵源到文化韻味,吳冰帶著年輕學員感受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。通過團委招募令加入夜校的吳冰說:“為青年人搭起學習平臺,讓他們用健康方式打開夜生活,這很有意義。”在這里,年輕人不僅能學到技藝,更在琴聲中厚植了文化自信。
為提升年輕人綜合能力,魯西新區團委向社會招募青年夜校合伙人,共建服務平臺,開設古琴、竹笛、吉他等課程。學員和老師都為青年夜校的開設叫好——既擴大文化藝術普及,也讓文化服務更精準,讓年輕人能在家門口“充電”。
據介紹,接下來,魯西新區團委將繼續圍繞年輕人的需求,整合資源優化平臺,推出理論、文化、技能等多元課程,打造專業又有趣的成長空間,助力共建青年友好型城市。
鋪就青年成長新路徑
魯西新區以提升青年綜合素質為出發點,向社會廣募合伙人,合力搭建服務青年的平臺,讓興趣成為最好的導師,把優質文化資源送到青年“家門口”。這是全市青年夜校火熱開展的縮影,菏澤各地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路徑。
東明縣的青年夜校同樣精彩,通過開設多樣課程,讓青年在學習互動中收獲技能、結識伙伴。拉丁舞課上,專業老師從基礎教起,糾正動作細節。伴著動感音樂,青年們從羞澀到放開肢體,在練習中找到節奏。“平時工作壓力大,這堂拉丁舞課太解壓了!”一位學員笑著說。
單縣的青年夜校融合“情景式”體驗和“沉浸式”實踐,依托當地豐富的紅色教育、歷史文化資源,在課程設置上突出思政引領,把傳統文化融入情景還原、非遺體驗,把紅色故事融入話劇團課,用“潤物細無聲”的方式引導青年。同時,依托夜校興趣圈層,組建了攝影、武術、舞蹈、漢服等8個團辦青年社團,凝聚400余名青年,定期開展“繽紛單州”“團聚單州”“鄉村振興青年先行”等系列活動。
曹縣的青年夜校則以靈活架構和深度服務為特色,推行“定制化”服務與產教融合。設置上,構建“1個總校(縣青少年宮)+3個社會化分校(書畫院、書店、漢服基地)+N個共建點(社區、產業園等)”的三級網絡,方便青年參與;內容上,深挖資源建立206人師資庫,推出17類“定制化”課程庫,按需開課。此外,曹縣夜校更側重技能培養,助力青年立業。
打造城市溫情新地標
從魯西新區悠揚琴韻中汲取的傳統文化滋養,到從曹縣為青年量身定制的技能課程,再到廣闊社交天地,菏澤各地夜校正以不同路徑,為年輕一代提供心靈休憩、技能提升、價值實現的多元空間。
這些夜晚亮燈的教室,已成為城市溫情的新地標。青年夜校不僅教授技能、涵養情操,更重塑了當代青年的閑暇價值與社交模式。當“上班族”變身“學藝人”,當屏幕前的“宅生活”被面對面的學習交流取代,一種更健康、更充實、更具成長性的夜生活方式,正在菏澤青年中扎根生長。
文/圖 記者 陳淑婭 武霈